主要流程简介
根据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的相关数据,采用轨迹分析、主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关联性分析。
基于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和NOx的监测数据,进行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和 VOCs 来源解析等
利用气象模-污染源-空气质量模型对臭氧污染过程进行模拟, 进行区域本地贡献分析、敏感性分析和减排情景分析。
通过绘制EKMA曲线,判断不同VOCs和NOx浓度下臭氧生成情况,分析臭氧生成的敏感性,分析该区域臭氧是受VOCs控制还是NOx控制。
r.
结合OBM模型,计算臭氧前体物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,分析臭氧生成的关键VOCs前体物
将VOCs组分监测数据放入受体模型PMF或者CMB,进行VOCs来源解析。
PMF为正交矩阵分解法,CMB为化学质量平衡法。
根据VOCs来源解析的结果,进一步评估臭氧来源。根据每一个来源因子对各VOCs组分浓度的贡献及该组分的最大增量反应活性(MIR)或增量反应性(IR),计算该来源的臭氧生成潜势,进而计算各类源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。
进行VOCs监测,在监测数据基础上解析臭氧来源。
建立区域污染源清单,源清单应包括 SO2、NOx、CO、NH3、BC、OC、PM10、PM2.5、分物种VOCs等组分,时间分辨率不低于1 小时,能够反映各类排放源季、月、日、 小时变化规律,并根据空气质量模型使用的化学机理对清单中VOCs 物种进行分配
建立中尺度气象模型-污染源清单-光化学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框架,将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在时间变化趋势、 空间分布和化学组分构成等方面进行比较,验证排放清单的准确性。
采用CAMx-OSAT模型分析本地生成和外部传输臭氧前体物与臭氧的占比,获得各地区各类污染源排放对受体点环境臭氧浓度的贡献。
通过输入人为削减前体物 NOx或 VOCs 的排放量的排放清单, 经过模拟得出不同前体物排放量下的臭氧浓度,并与基础排放情形下的臭氧模拟浓度进行对比,从而评估不同削减情景对环境中臭氧控制的效果。
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“意见
生态环境部 2018-07-03 发布关于征求《环
区域大气光化学网格模型计算平台是基于“一个大气”思
环安科技开发的光化学模型计算平台,包括中尺度气象模型WRF、排放源模型SMOKE、社区光化学空气质量模型CMAQ、复杂多尺度模型、颗粒物以及臭氧追踪模型,已经为多家用户提供服务。